用户名: 密码: 自动登录   注册用户忘记密码?
第61章 这文章妙啊!二更!【求收藏哦!】
作者:雨景天      更新:2022-05-23 09:03      字数:3599
热门推荐:
    关于举人的相关考试,内容还是很多的。

    没两把刷子过来连题目都看不懂。

    此刻。

    武植进入考试状态。

    一共分为三场考试,有三天的时间让考生做题。

    内容有五言八韵诗词一首,策问题目,经史,时务,还包括四书五经内容,诗赋,策论,经文篇幅。

    除了三场考试之外还有复试。

    第一场是关于诗词,要五言八韵,还有策论四篇。

    第一首诗词对于武植来说不难,但这里面有很多问题,却也不能马虎对答。

    对答过程中会引用典故,但也不能随便用,其中还有经义文章等等。

    总之想要写得好,其中思路不能单一,完全是别人的论点,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理论,最主要得符合考官的思想。

    这个是重点。

    武植打听到这次主考官是曾布,此人身居高位,受到宋徽宗宠信,而且是王安石一派,主张变法的新党系。

    武植对曾布有一些了解。他以前看过很多历史。

    曾布十三岁时父亲去世,跟随兄长曾巩学习,得到了王安石和韩维的推荐,曾布得以上书言政,得到宋神宗的重视并被重用,在王安石变法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后来在市易法的争论中,曾布被认为阻挠了新法而贬谪出外,在外地多方奔波为官。

    宋神宗驾崩后,高太后垂帘,旧党执政,曾布又因坚持不变役法而未进入权利中心。

    直至宋哲宗亲政后才得到重用,重新开展变法事业,被任命为枢密使,但又与同为新党的章惇爆发矛盾。

    端王赵佶继位后,章惇因反对被贬谪。

    曾布被徽宗任命为右仆射,并排挤掉了作为左仆射的韩忠彦,又和新任左仆射蔡京爆发矛盾,被一再贬谪,最终死于润州,终年七十二岁。

    死后追赠观文殿大学士,谥号文肃。

    可以说,曾布是王安石的坚定变法者。

    还在前些年拥戴了宋徽宗上位。

    如今曾布官职右仆射,乃是朝堂宋徽宗的左膀右臂,权利很大。

    最近南府受水灾,曾布便过来这边主持科举,顺带安民心,以免出什么乱子,刚好他老家在这一块,所以就定在清河县担任主考官。

    很快,试卷发在每个考生面前,每个人都很紧张。

    题目是十世可知也?

    此题目来源于孔子。

    曾经子张问孔子说:“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?”

    孔子回答道:“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,所减少和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,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,所减少和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。将来由谁来继承周朝的礼仪制度,就是一百代以后,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。”

    大致意思是后面的制度大都是上面传承下来的,但你如果按照这个题目去说,很容易将自己说成不支持变法,变革的一派。

    而这个制度,你也不能随便乱写,若是对其指指点点,搞不好会被当成乱党关起来。

    这时候别说什么高中,弄不好小命都得交代了。

    但是孔子也并非是坚定不变的一派人,他其实并不反对变革。

    但这终究是口头上的,内心如何想就没人知道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一道题目,武植在想到曾布就是支持变革的一派。

    如果这时候你写一篇保守的文章,即便你写的天花乱坠,妙笔生花,落在主考官眼中也是刺一样。不可能有成绩。

    所以武植知道怎么写了。

    文章要写好,中心思想是支持变法,但也不能写的过于张扬,写法要隐晦。

    因为写出不好的东西,很有可能危害自己的性命,所以一定要严谨,思虑再三。

    而武植脑海中有很多文章,思维一番,便有了主意,他将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直接搬到试卷中。

    大致意思是,赞扬年轻人敢于创新,有改革的进取精神,蕴意了希望家国强大,繁荣昌盛的伟岸精神。

    当然,还需要将文字改变一番。

    首先是支持,以此论点上在进行侧写,既不张扬,过于夸张,也蕴含了其中的改革之意。

    而这篇文章,就是少年钟国说。

    武植写了好一会儿,看到试卷上黑压压的清晰字体,又仔细翻阅四五遍,确定没问题后才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武植写文章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停顿,他还是比较满意的。

    本身,武植搬过来的这少年国说,就是经典文章,是以前众人公认的梁启超最具激烈,积极的文章。

    谁知道梁启超写这篇文章多少个日夜琢磨出来的,估计梁启超同志也没想到有人将他的文章搬到了北宋的考场上。

    变成了武植轻轻松松,短短时间写出来的文章。

    文章中有一句比较经典的句子,便是: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富则国富,少年强则国强!

    而且试卷上的书法写的也很好。

    武植这段时间练习书法,悟性和才气加点,导致武植书法进步很多,当然他不会在试卷上写瘦金体。

    毕竟他不知道现在宋徽宗有没有研究出瘦金体。

    在一个,考场有规定书法要统一,为了防止考官通过字迹看出文章作者,防止作弊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试卷上的字写的端正清晰,有一种优美之感,却也不失苍劲上进之意。

    如果不看文章,仅是看字迹,就有一种迎面而来的特殊观感,让人印象深刻。

    此刻武植看了一下,旁边许多考生急的流汗,正在思虑如何答题,而武植已经写好了。

    包括诗词部分,总之感觉也不是很难。

    后续考试主要写好变法和夸赞宋朝即可。

    三天过后。

    武植考完了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提前答题之后显得很无聊。

    其他考生不觉得三日很长,因为他们答题还嫌时间太短。

    武植提前写完着实很难熬这么长时间。

    考试中是不能交流的,写完只能自己待着,看着前方的隔板。

    偶尔听到前后方书生在小阁中方便的噼里啪啦声。

    考场书生一切急事都得在这小阁间中。所以有些臭气熏天。

    好在终于出来了。

    武植出了考场之后,长呼一口气,外面的空气真新鲜啊!

    “大郎!”

    武植刚刚出来,潘金莲便跑了过来,后面跟着一脸激动的赵三,这几天可累坏了,他们在外面等的也是无聊。

    潘金莲:“大郎,考试发挥的怎么样?”

    武植点头:“还行吧!”

    赵三激动了:“老爷厉害啊,我看其他考生出来都很焦虑,只有老爷你云淡风轻,嘿嘿,不愧是老爷!”

    赵三可劲的拍马屁。

    赵三跟随武植,因为武植对这个家仆很好,所以赵三一心跟着武植。俨然成了他的跟班。

    考试完之后,武植和潘金莲便回去了。

    当晚,武植和潘金莲一阵嘎吱,赵三睡的迷迷糊糊。

    第二天。

    主考官看着眼前堆积的考卷,也不由得赞叹大宋的文人之势,读书人太多了。

    许多考官都在忙,曾布也在审阅考卷。

    看了几份考卷后,曾布也没发现什么新意,写的很稳,也看不出有什么水平。

    这些考官要求很高,若是这些考卷拿出和普通人文章相比自然是出类拔萃。

    但这里是考场,文人聚集之地,很难越众而出。

    要从众多考卷之中挑出亮眼的才算是好文章。

    看了半天,曾布眉头一皱,这些都不符合他的想法。

    偶尔有几个好的,但终究是缺了点什么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旁边有考官惊呼:“这文章妙啊!”

    副考官这一声让旁边其他考官眉头一皱,纷纷看过来,曾布也望过去。

    这人立刻脖子一缩,随后自己慢慢欣赏。
其他人都在看什么: